「核心提示」
港股IPO节奏放缓,港股的财富密码越来越偏向有核心竞争优势的企业。
作者 | 陈法善
编辑 | 刘杨
一直以来,不少内地企业对赴港上市青睐有加,尤其是中概股赴美上市受阻后,登陆港股成了IPO的首选。阿里巴巴、腾讯、美团、菜鸟物流、货拉拉、顺丰等巨头,不是已经在香港上市,就是在去香港的路上。
不过,随着市场环境、监管政策的变化,港股IPO节奏有所放缓。港交所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9月底,今年递交IPO申请的企业有160多家,其中只有22家已上市,“失效”的约30家,“处理中”的超过110家。
像货拉拉、KEEP、卫龙等明星企业,即便在各自赛道做到头把交椅,且领先同行几个身位,想要登陆港股都免不了“入乡随俗”,排队候选,出现二次递表和多次递表的情况。
事实上,在IPO之前,这些明星企业多是经历了数轮融资,并获得大量的资本方认可。例如,此前货拉拉已经完成了11轮融资,资方相继向其注资近27亿美元,足见其稳健的基本面和行业地位。
但港股有自己的游戏规则,此前港交所上市主管陈翊庭对外界表示“现在上市申请非常多,人手快不够用了”,导致监管审核拥堵,越来越多“处理中”的企业无法在半年内完成IPO进程,“二次递表”已成为常态。
良好的声誉和公众形象对IPO至关重要。眼下,港股还未摆脱低迷表现,如何将IPO“堰塞湖”转化为可以蓄水发电的水库,同样考验港股的长期吸引力。
1、港股IPO“二次递表”成常态
今年前两个月,分别有81.8%、70.6%的企业在冲击港股IPO时,第一关便宣告搁浅。其中1月有11家企业递表,9家失效,2月有17家企业递表,12家失效。
港股递表有效期通常为六个月,截至9月27日,3月递表的公司中,大部分还显示“处理中”状态,不出意外的话,它们中不少也会在月底进行二次递表。
“二次递表”现象的增多以及IPO节奏的放缓与近年来香港股市持续低迷不无关系。从国际形势看,2022年3月16日,美联储自2018年12月以来首次加息并持续至今,目前,美国基准利率维持在5.25%-5.50%区间,为20多年来高点,吸引全球资本回流美国“吃利差”。
由于外资在港股中扮演重要角色,美元流动性持续收紧,造成港股市场流动性缺失,在美元潮汐的冲击下,香港股市持续在低位徘徊。2022年11月,恒生指数下探至14597.31点,仅次于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时的极端低位。虽然目前恒指已经有所反弹,但仍处于历史低点。
股市低迷造成IPO市场大幅萎缩。德勤中国资本市场服务发布的《2023年上半年香港IPO市场表现及前景分析报告》显示,今年香港联交所IPO募资额跌出全球前三,排名第六。
2023年1-8月,港股只有37只新股上市,募资规模约200亿港元,仅为2022年同期的34.5%。
从公司层面看,极端的行情让一些企业在递表后佛系“躺平”,等后续市场回暖,再重新冲刺IPO,也增加了“二次递表”的情况。
“辣条第一股”卫龙,也是港交所多次递表的“老人”了,其于2021年5月、11月两次递表,甚至都通过了上市前聆讯,都因市场环境欠佳而推迟上市。网易云音乐曾于2021年7月通过港交所聆讯,但不久之后也宣布,基于对市场整体环境等综合因素的考量,暂缓IPO。
稳坐同城货运“头把交椅”的货拉拉,也在9月28日更新了招股书,但从业绩表现来看,货拉拉正加速步入盈利期,2023年上半年调整后利润为1.5亿美元,盈利能力较2022年实现进一步提升,因此,其IPO之路备受市场关注。
从政策层面看,放缓IPO也契合当下资本市场的节奏。跟港股类似,内地资本市场也出现了流动性紧张,近期沪深两市成交量围绕6000亿“地量”上下波动。
可以看到的是,控制IPO节奏已成为抑制资金“抽血”效应的重要举措。8月27日,中国证监会发布《证监会统筹一二级市场平衡,优化IPO、再融资监管安排》,确认将“根据近期市场情况,阶段性收紧IPO节奏,促进投融资两端的动态平衡”。
截至9月7日,中国证监会已收到超过138家企业的境外上市备案申请,其中97家拟赴港上市。在这样的情况下,港股出现大面积二次递表,无形中与政策需要“打起了配合”。
2、“好生”也复读
在很多人的思维惯性中,优等生意味着“闯关打怪”一路畅通无阻,只有差生才会磕磕绊绊,甚至需要回炉重造。
但在资本市场,并不能这样一概而论。不少细分领域龙头在赴境外上市时,更容易受到“照顾”。
证监会公布的信息显示,9月1日到9月21日,有18家企业被要求补充境外发行上市备案补充材料,其中就包括快递龙头顺丰、制冷部件头部企业三花智控、同城货运“老大”货拉拉等。
业内人士认为,在递表之后被额外“照顾”,不一定是企业资质出了问题,也可能是企业重要性的体现。
另一方面,“二次递表”可以说是港交所的特色之一。梳理近期在香港二次递表的企业发现,回炉重造不意味着IPO的终止,也不代表监管部门对公司资质持负面意见。2023年1-8月,在港股递交上市申请的151家企业中,二次递表及以上的有76家,占比过半,反复递表趋于常态化。
数据来源:LiveReport大数据
在今年1-8月港股上市企业中,递表三次的北森控股、KEEP、宏信建发的发行市值分别为212.44亿、152.02亿、144.52亿港币,在35家企业中位居第2、4、5位,也是投资者认购的热门公司。
可见,二次递表并非IPO失败,递表次数也不决定企业价值。相反,二次及多次递表中不乏明星企业,中国中免、途虎养车、乐普医疗、Keep等细分赛道龙头,都经历过“复读”。
而从上市流程看,港股IPO包括递表、聆讯、路演、招股、公布配售结果和挂牌等环节。其中,耗时最久的是递表至聆讯阶段,一般要等上3-6个月。这期间,企业除了回复监管部门问询、更新财务数据外,还可能被临时“加作业”。9月8日,证监会要求货拉拉提供境外发行上市备案补充材料,此时距离递表过期只有20天。
而企业财务数据通常按季度、半年度统计,递表有效期却只有六个月,就容易导致企业因财务审计数据过期而导致IPO搁浅。
3、如何看待IPO的核心竞争力?
事实上,决定企业上市前景的是公司基本面,而非递表次数。
《巴菲特的护城河》一书中强调,企业出售的产品或服务让客户难以割舍,这就形成一种让企业拥有定价权的客户转换成本。
衡量客户难以割舍的指标是什么?市场占有率无疑是重要的衡量指标。
以9月28日更新招股书的货拉拉为例,依托持续深耕重点城市以及稳健的运营,货拉拉获得了大量市场份额,也让货拉拉成了资本宠儿。招股书信息显示,2022年2月,货拉拉完成IPO前最后一轮2.3亿美元融资,投后估值约为130亿美元。
那货拉拉的基本面能否支撑这样的估值呢?9月28日,货拉拉最新披露的招股书显示,2023年上半年,货拉拉平台全球货运GTV达39.3亿美元,平台收入达6亿美元,同比增长24.8%,2022年和2023年上半年均实现盈利。
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资料,2023年上半年,货拉拉是全球闭环货运交易总值最大的物流交易平台。目前,货拉拉平台业务覆盖了全球11个市场超过400个城市,平均月活商户达1220万个,平均月活司机达110万名。
互联网赢者通吃的“二八定律”让资源越来越往头部平台集中,已步入盈利期的货拉拉如果能够顺利IPO,将进一步巩固其核心竞争力和数字货运龙头的地位。
随着多次递表并成功上市的案例不断涌现,市场越来越回归到关注企业基本面上。同时,随着港股逐渐回暖,“二次递表”也意味着距离IPO成功也将更近一步。
Copyright © 2008-2020 【新宝配资】深圳海商汇创新投资有限公司 粤ICP备18158468号-1 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