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李宁而言,在没有新故事的支撑下,当“国潮”概念退潮,消费者转向更加实用的产品,李宁的高价位产品就会受到挑战,尤其是它还没有竞争对手那么丰富的产品线。
01、一天没了165亿港元
一篇仅几百字的简短报告,让“国货之光”李宁一日蒸发165亿港元。
10月26日,李宁大跌20.7%,出现近几年来最大的单日跌幅,收盘报23.95港元/股,总市值为631亿港元,仅为同位于港股的“友商”安踏的1/4。在股价暴跌的同时,李宁公司急忙再度进行回购,此次涉及金额为2897万港元,并回购约119.35万股份,这也是其一个多月以来的第4次回购。
今年以来,对于李宁来说,股价下跌似乎不是什么新鲜事了。从今年1月底高点的收盘价79.33港元/股算起,已跌去69%,蒸发1500亿港元市值。
▲(李宁近一年股价走势图。来源/同花顺)
至于李宁的此番大跌,令不少股民直呼想不到,“你知道一觉醒来,看到这种场景的感受吗,气得我把脚上的李宁鞋都甩掉了”。不过,也有网友对李宁抱不平,“李宁的业绩还可以啊,销售与利润其实都是安踏一半,如今市值却只有安踏的1/4,搞不懂”。
李宁此次大跌,最直接的原因可能就是前一晚发布的第三季度的经营情况。
相较以前年度,今年第三季度的运营状况报告中,李宁未披露具体的增长情况,但透露出了一些糟糕的信号。
2023年第三季度,李宁的销售额从二季度的10%-20%的中段增长,下降成了中单位数增长。
线下渠道方面,零售(直营)渠道实现20%-30%的低段增长,但经销商从双位数增长降到了低单位数增长。
线上(电子商务)业务下降更加明显,要知道这个贡献李宁25%业绩的渠道,在今年二季度还有10%-20%低段增长,到三季度已经是低单位数下降了。
近几年,李宁的零售门店在增加,而批发门店在减少,截至2023年9月30日,在中国,李宁销售门店(不包括李宁YOUNG)共6294个,本年内,零售业务净增加57个,批发业务净减少58个,这也是受单店销售情况所致。2023年三季度,批发业务单店销售出现10%-20%低段下降,这也导致,李宁整体单店销售(按年录得)中单位数下降。
同一天,多家机构下调了李宁的目标价,但仍给予“买入”与“推荐”的评级。
全球著名评论机构摩根士丹利,还同时下调了李宁未来3年的营收与利润预测。其中,对李宁今年至2025年的销售额预测,分别下调6%、11%及13%,盈利预测下调17%、17%及16%,并预估今年的销售额增长8%,盈利下滑8%,净利率则由15%下调至13.3%。
大摩给出的解释是,李宁的折扣幅度较之前预期更高,这会对毛利率及零售额造成负面影响,而公司要达到销售、库存及折扣之间的平衡,需减少第四季度的批发出货,因此全年收入目标会受到影响。
更何况,打折促销本身只是一个短期提高营收的手段,从长远来看,也会在一定程度上伤害品牌形象。
02、“国潮一哥”的麻烦
对于已有30年历史的李宁而言,这次更像是“中年危机”暴露出的问题。
早在2010年,在奥运会等因素的加持下,李宁曾经历过一段高光时刻。当年,李宁营收达到94.79亿元的峰值,本土运动服饰的市占率也达到9.7%,超越阿迪达斯,仅次于耐克的国产运动用品“一哥”。可随后,李宁却因为提价与转变品牌定位,走上了岔路。
加之2012年“库存危机”的影响,李宁在经历超过1800家店面的关店潮后,营收再度减少24.5%,仅为67.39亿元,并交出上市以来的首次亏损,而一亏就是近20亿元。与此同时,李宁的市值也一度缩水至50亿港元,并被反应更迅速的安踏超越,失去“一哥”的宝座。
随后几年,李宁一直处于不温不火的状态,直到2018年,一款标有“中国李宁”的系列服饰出现在纽约时装周后,才再度令李宁爆火,并自此树立起“国潮一哥”的形象。再加上此后,阿迪达斯与耐克对于中国市场的“不重视”,令李宁迎来业绩增长的第二春。
2021年,堪称李宁最硬气的一年,当年实现营收225.72亿元,同比增长56.1%,净利润也在暴涨136.1%后,达到了破天荒的40.11亿元。
可李宁的业绩高光,似乎到此为止了,2022年营收增幅迅速降至14.31%,净利润更是几乎停滞。今年上半年,李宁营收增速降至12.41%,净利润甚至出现3.11%的下滑,而此番第三季度运营简报的出炉,更加验证了这个猜想,正如一位网友所说,“李宁的第二春,有点太短了”。
根据华经产业研究院给出的数据显示,即便在经过大增后,李宁2022年的市占率依旧只有10.4%,与十年前几乎一致,并不及耐克的22.6%、安踏的20.4%以及阿迪达斯的11.2%。
其实,李宁的此番崛起,就是凭借头顶“国货之光”的光环,以及精准踩上国潮兴起的风口,从而赚到一笔“快钱”。有业内人士指出,“李宁过去两年的发展战略没有根本性改变,导致品牌无法跟上消费者喜好的改变,销售增长乏力”。
不仅如此,李宁还将在今后面临安踏等从低端向上,阿迪与耐克等高端向下的竞争格局,这将导致李宁的生存空间受到挤压。
以安踏为例,从2009年开始,就相继收购了斐乐、始祖鸟、萨洛蒙、可隆等国际知名品牌,并凭借这些品牌本身打造的影响力,逐渐构建起一个庞大的业务版图。安踏甚至还制定出力争超越耐克,实现2025年中国市场份额第一,2030年全球领先的战略目标。
对于李宁而言,在没有新故事的支撑下,当“国潮”概念退潮,消费者转向更加实用、刚需类的产品,李宁的高价位产品就会受到挑战,尤其是它还没有竞争对手那么丰富的产品线。
(作者 | 冯晨晨,编辑 | 刘肖迎)
Copyright © 2008-2020 【新宝配资】深圳海商汇创新投资有限公司 粤ICP备18158468号-1 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