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一天它撑不住了,没有谁能侥幸存活。”
文|《中国企业家》记者 李艳艳
编辑|赵建凯
图表设计|肖丽
头图摄影|李艳艳
退还工牌时,张宇也默默退掉了200多个工作群。10年的项目量,一堆花花绿绿的图纸,扯皮的聊天记录,都跟他的碧桂园职业生涯一起,结束在这个下着暴雨的秋天。
赶在碧桂园总部一楼的“碧优选”超市关门前,肖丽去买了一波“七折”零食,准备陪自己“下课”。过去三年,这家店的三明治陪她度过了每个上班的早上。9月初,告别催款的供应商、摆烂的同事和“画饼”的领导,她感觉很轻松,“终于不用收拾烂摊子了”。
北滘镇雨雾迷蒙。
今年上半年,超过1万名员工离开碧桂园。此前一年,受困于房地产行业整体低迷的现实,Top50上市房企员工数量整体减员15.91万。其中,碧桂园员工人数减少了3万。
裁员,缩表,只是碧桂园挣扎求生的注脚。今年1~8月,碧桂园卖了1876.5亿元,销售业绩榜排名滑落至第6位。这实在不符合碧桂园“业绩为王”的一贯风格。2017年以来,碧桂园已经连续6年稳居国内房地产行业的第一,是国内规模和营收最大的民营房企。
两笔“险些”违约的美元债,一份“巨亏450亿”的业绩公告,一封2000多字的道歉公开信……今年8月,碧桂园正式将自身存在的经营风险公布于众。信中说,“虽然公司上下已全力以赴自救,但公司整体经营压力有增无减,面临自创办以来的最大困难。”
2021年下半年爆发的恒大危机,揭开了国内房企出险的序幕。碧桂园总部一位负责投融资业务的高管称,两年前,他就感受到了收紧的兆头,去年底开始,这种感觉更强烈了。“我真的挺难受的,大幅裁员能想到,公司绷不住到这个程度,真的没想到。”
子弹从枪膛射出两年后,仍然正中靶心。多位碧桂园内部人士透露,目前境内债压力暂时缓解,接下来是境外债的处理。“从惊讶,到接受,再到消化,”一位碧桂园北方区域的高管这样描述了自己面对公司危机的心态转变,“无论如何,我们已做好最坏的打算。”
碧桂园如何渡劫,甚至能否渡劫,相比恒大而言,对地产业更具标志性意义。在房地产狂飙的年代,碧桂园是他人学习的对象,它曾将高周转做到了极致,可另一方面,它又显得颇为克制,无论是创始人杨国强还是接班人杨惠妍,都谨言慎行。杨国强农民出身,高中毕业,却保持着每天大量阅读的习惯,而且练得一手板正的毛笔字,与许家印的高调如同两极。碧桂园的多元化,也围绕主业,没有进入矿泉水、汽车之类的领域。
近期,中央与地方密集调整房地产政策,如降低存量首套住房贷款利率,首套住房执行“认房不认贷”等,给市场注入了信心。但对碧桂园来说,它必须要在债务重压之下腾挪,坚持到黎明。
眼下,碧桂园正迎来非常时刻。1992年成立的碧桂园刚刚走过“而立之年”,并在今年初迎来“二代”掌舵。《中国企业家》沟通到多位碧桂园内部高管及员工、债权人、供应商、银行、券商等机构、其他房企、业内专家等上下游利益相关方,试着揭示各方关注的几个问题:从盈利转向巨亏,这家老牌儿房企经历了什么?它的流动性缺口到底有多大?一系列自救措施真能扭转困局吗?
危机引爆:一场早有预感的“风暴”
Copyright © 2008-2020 【新宝配资】深圳海商汇创新投资有限公司 粤ICP备18158468号-1 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